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陈晓
“好故事在哪里?”这个问题的答案,从来不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,不在四平八稳的通稿里,它深植于那些严酷、艰难甚至危险的现场——那里有最粗粝的质感、最真实的呼吸。我想,严酷的环境恰恰是珍贵的现场,而每一次抵达现场的机会,都值得我去珍惜。
作为一名入职两年的记者,今年农历新年前,我第一次参与新春走基层工作。出发新疆的前一晚,我拿出了自己最厚的衣服和鞋子,心情无比兴奋。
1月底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寒风凛冽、白雪皑皑。我在乌什县7.1级地震的灾后重建新区采访受灾群众,听到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“感谢党,感谢政府”,眼里满是感动和感激。站在幸福新区,举目望去,一处处新建院落炊烟袅袅、张灯结彩。在那里,我能看到温暖和希望,让人打心底里觉得日子有奔头。
在天山脚下的红旗村,我和村民们同坐台下,沉浸式观看了一场“村晚”,相较于由专业人士精心打造的春节联欢晚会,这场“村晚”既没有华丽的服装道具,也没有炫目多彩的灯光特效,甚至表演中,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小失误。在这里,哪怕技艺未达专业水准,各族人民仍倾尽心力,自编自导、自排自演,为春节添上一抹浓浓的“年味儿”。
近年来,红旗村“村晚”融入了越来越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,对于新疆民众来说,它远远超越了一场文化盛宴的范畴,成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。
在极寒和低氧的中吉边境线海拔4300多米处,我随驻守边疆的战士一同巡逻。我先是乘越野车行驶几十里,绕过众多紧邻山崖或积雪路滑的山弯,再徒步1个多小时,才气喘吁吁地抵达了中吉界碑下的1377级台阶。
随后,我拾级而上,随着海拔逐渐升高,我的腿也开始发软,嘴唇也慢慢变成了紫黑色。“坚持就是胜利。”我在心里不断默念这句话,奋力爬到山顶后,我第一次见到界碑,上面镌刻着“中国”二字。那一刻,我的眼眶湿润了,这条几乎让我吸氧前行的艰难之路,只不过是边防战士们日复一日巡逻时的寻常一程。
普通汽车很难抵达离中哈边境线300米处的西天山特长隧道施工现场,只有四驱越野车和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员,才能自如地应对各种复杂路况。一开始,我还看得见牛、羊、牧民,偶尔驶过的汽车也让我能感受到这里的人烟。但越往前行,就只剩白雪皑皑的高山,还有耳边呼啸的寒风。
由于春节假期,工人们没有平日多,我在项目站的上下两层逛了一下,留下的基本都是年轻人和青年突击队成员,报道中的三位受访者都是自愿留守岗位。他们说自己经验不多,春节是一个难得可以静下心来钻研技术的机会。
隧址区常年被冰雪覆盖,海拔约在2653米—5229米,地形复杂多变、地质灾害多发、工程技术难度极高。前行的脚步从未因重重困难而停止过,项目开工以来,建设者们远离故乡家人,远离城市的繁华,坚守在天山深处。他们和隧道里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“短兵相接”,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。
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,一个人就应该是一支队伍。我白天采访拍摄,晚上写稿剪辑,将一天的所见所闻转化为生动的报道,实在完不成就在车上继续干。可我一点都不觉得累,反倒浑身充满了干劲儿,我想这就是抵达现场的魅力:现场赋予我们“一手真相”的底气,让我们的笔触更有力量,让我们的故事更能穿透人心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