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新浪财经上海站 陈秀颖
7月4日,工银瑞信旗下三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。
债券投资老将王朔的身旁,悄然新增了一位搭档——2019年加入公司的曲鸿昊正式出任基金经理,与这位管理着3648亿元资产的资深舵手王朔,共同执掌工银尊享短债债券、工银瑞恒3个月定开债券、工银瑞富一年定开这三只基金,规模共计86亿元。
这一调整看似寻常,却暗含深意。就在一个多月前的5月末,工银瑞信刚完成另一场更为隐秘的高层轮动:分管前中后台十余年的副总经理郝炜转任督察长和首席风险官,而执掌公司合规风控长达20年的督察长朱碧艳则退居二线,目前只任职监事一职。两位早期于公司创立之初便加入的“开荒者”,以岗位转换完成了经验传承的交接棒。
人事变动的双重逻辑
王朔与曲鸿昊的新老组合,恰是工银瑞信固收业务“稳中求进”的缩影。
作为业内少有的管理规模超三千亿的基金经理,王朔的多只货币基金规模均超百亿,管理所有基金的任职回报均为正收益。工银货币A自2013年开始任职,截止目前任职近十二年盈利37.60%,工银如意A、工银薪金A的任职回报分别为23.31%、35.41%。
其管理的多只基金采取“暂停大额申购、开放赎回”策略,在规模与收益间始终保持着精妙平衡。而曲鸿昊的晋升,则为团队注入交易执行的新鲜血液。这种“老马识途”与“少壮冲锋”的搭配,直指债券投资中宏观研判与微观操作的协同命题。
高层变动同样彰显战略定力。郝炜与朱碧艳的转岗并非孤立事件——前者24年的行业积淀涵盖前中后台全链条管理,后者则是国内公募界任职时间最长的督察长之一。他们的角色转换,延续了工银瑞信“元老转导师”的传统,既避免了核心人才流失,又为新生代腾出成长空间。
万亿平台的底盘支撑
人事迭代期的工银瑞信,正经历着股东结构的重大变迁。今年2月,瑞银(UBSAG)正式承接瑞士信贷持有的20%股权,工商银行仍保持80%控股。
股权过渡并未动摇公司发展根基。在公募板块7924亿元规模中,债券基金占比55.5%(2303.38亿元),成为抵御市场波动的压舱石。
平台化投研体系是业务稳健的关键。公司搭建的权益、固收、FOF、量化四大研究板块,通过多个能力中心实现策略协同。以王朔领衔的固收团队为例,其管理的工银瑞恒3个月定开债券自2022年4月成立以来回报14.98%,大幅超越同类,位列行业前10%;工银瑞富一年定开债成立以来收益7.40%。这种平台赋能使得单一基金经理变动的影响被有效稀释,确保业务持续稳健。
工银瑞信“元老转岗+新锐上位”的双轨制更显谋虑深远,这家银行系巨头凭借股东协同优势与长效人才机制,在资管行业的长跑中行稳致远。正如其固收+产品的配置哲学,以债券为盾筑牢根基,以人才为矛开拓新局。
市场将持续关注,王朔与曲鸿昊的表现,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检验,更是工银瑞信“平台化+梯队化”人才战略的试金石。当行业竞逐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,这种以经验传承为根基、以新生力量为引擎的“双轨模式”,或将为资管行业的长跑提供新范本。
责任编辑:刘万里 SF014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